三凤桥酱排骨
传说无锡市内有一座大石桥,桥墩下的河滩有破石臼。 上了年纪,破石臼里堆满了垃圾,其中有三只仙凤下凡间时掉下来的羽屑。桥边一对豆腐店老夫妇不小心把石臼磨了一把扫帚,自己擦锅,烤火煮的肉骨,发觉香味特别,味道好,所以煮肉之前,把磨石臼的扫帚把宝气拿到锅里。老夫妇把锅里剩下的肉汁留下,下次煮肉时放入汤里。 然后每次煮,每次留下,每次煮的肉骨的味道很好吃。
之后,夫妇关闭豆腐店开了带骨肉酱店,据说是清朝有名的现门莫家酒店的前身。 关于那座大石桥,也改名为三凤桥,一提到三凤桥,据说就想起吃肉骨。石臼里的废弃物连在仙凤翎毛屑屑,扔在河中排出西水关,流到太湖,太湖泊便年年月月一直格外清亮澄澈。
三凤桥酱排骨的特色
三凤桥酱排骨颜色酱红、油而不腻、骨小酥肉烂、香味浓厚、甜咸鲜美的酱排骨意味着了无锡市地域美食文化的特点。做为无锡市地域的三大土特产之一,三凤桥酱排骨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,历历世风吹雨打而长盛不衰。三凤桥酱排骨是选用猪肉猪排或草排,配上八角、八角茴香等多种多样食用香料,应用与众不同的烧造方式,烧造出的猪排骨颜色酱红,油而不腻,骨小酥肉烂,香味浓厚,味道醇真,甜咸适度。上世纪30年代,戏剧家周贻白在吃了三凤桥的肉骨后,很高兴地作了一首诗,“ 三凤桥边肉骨头,朵颐足快老饕流;味同鸡肋咀嚼,莫负樽中绿蚁浮 。” 在台北市也有无锡的肉骨头出售,因为材料、水质不同,未得真传, 三凤桥酱骨至今的传人已是五代了。
三凤桥酱排骨,俗称无锡肉骨,属江苏无锡地区传统名产苏菜系。 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,是无锡三大特产之一。 酱骨体现了无锡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。